我这个人真的很单纯吗,我的心智是否还停留在几年前呢,我的表达是否真的太率直了
默认分类
1
2
∠( ᐛ 」∠)_ 博主以前太在乎别人的看法,姿态放的很低,反而招致别人的反感
博主现在已经不再想自己是否单纯,是否成长,是否直率
这些评价交给他人去做吧,
博主就一句话:成为我自己
当然说话前要看场合,说话也不能太尖锐。除去上面两点等礼貌要求(对的,先是礼貌)。如果我做到了礼貌,对方依旧反感我说的话,说我说的太直,硬要我扭扭捏捏拐弯抹角的表达,用他的标准约束我的言行和想法等等。
见不到丝毫人与人之间的包容心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丧失了我的主体性,成为了他人摆弄的客体,没法让我做我自己,那这种人必然和我不是一路的。这样我也没必要再反复自己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这样那样没做好,这句话那句话没说好,沉沦在这些的无意义的精神内耗。
博主脑残历史:很正式的写道歉书,结果人家压根都不记得这件事了,道歉之后反而越行越远,直至再无联系
引用《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》中的一段:
## 如何“成为你自己”
泰勒说得有道理吗?想想我们在生活中,到处可以听到各种本真性的宣言:“成为你自己”“做真实的自己”“忠实于自己”“实现自己”……这些口号听起来非常励志,肯定了独特个性的优越性,显示了特立独行,但也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,好像自我的独特性只有从自我的内部才能获得。
现代社会有一种很流行的看法,认为事物的价值是主观的,是“自我”赋予的。我珍视或看重某种事物,不是因为它本身内在固有的价值或意义,而恰恰是因为我看重它、珍视它,它才变得有价值。
但是,这种价值主观论可以成立吗?你可以问问自己:“你为什么会珍视或看重它?”你当然可以回答说,“我认为”“我相信”“我感觉”或者“我决定”。
但这类回应完全没有回答“为什么”。如果你进一步去追问来龙去脉,只要你认真给出理由来回答,那么就会显示,那个单独的“自我”实际上并没有独自赋予或创造价值。
比如,你有一盏自己非常喜欢的台灯,从来不让人碰,有人问你为什么要这么宝贝一个台灯,你第一反应也许会说,我就是喜欢,没有什么为什么!
但如果你仔细一想就会发现,其实你能够解释为什么,你喜欢是有理由的:也许是因为这盏灯曾陪伴你度过无数孤独的夜晚,也许它是家人送给你的礼物,也许它是你用第一笔工资买给自己的奖励……于是你会发现,那些看似“自我赋予”的价值和意义,实际上仍然是有渊源和来路的,是由许多经历和故事造就的,也是在社会生活的关系中形成的。
所以泰勒认为,自我无法凭空创造发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标准。自由选择和价值判断需要依据价值尺度,而价值尺度不可能由“自我”来发明创造,我们只能“选用”和“改造”价值尺度,这正是泰勒的社群主义观点带来的启发:个人自主性的来源不可能是“唯我论”的独白,而只能来自关系性的对话。
在祛魅之后的现代世界,我们好像失去了任何标准,但泰勒告诉我们,意义和价值的标准依然存在,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共同背景之中。
但现代和古代不一样,这个共同背景并不是一套清晰固定的规则或公式化教条,而是一种资源。它有着丰富的多样性,为意义和价值的选择标准提供了资源;它并没有机械地决定我们具体的生活理想和选择。正因如此,个人的选择仍然必要,对话和反思才有意义。
本真性的理想,一方面让我们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感受,一方面要求我们不要陷入唯我论的独白,积极地介入对话和反思,这是自我通向共同背景的通道,把我们和一个更开阔的世界联系在一起。最终,向对话和反思开放,让自我变得更加清醒、更加丰富,才能更好地“成为你自己”。
@HowieHz
谢谢!